教材的变迁如同时代的变迁,既有延续也有创新,经典的文章会继续流传,而那些被认为不再适合教育发展的文章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像《傅雷家书》曾经也是广受推崇,如今却因为对作者形象问题被移出教材。
一篇文章能否进入教材,不仅取决于其文学价值,还与其思想内涵、教育效果以及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而如今,又一篇大家非常熟悉的课文被移出了语文教材,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令许多家长都印象深刻的《陈涉世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篇新课文。
《陈涉世家》被移除语文教材,理由仅6个字《陈涉世家》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多年来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成长,课本中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仅掷地有声,更是激励着无数平凡家庭的孩子勇于追求、改变命运。
当家长看到这篇文章被移除语文教材后,不免唏嘘,甚至忍不住回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课堂上,学生们津津乐道着文章中提及的历史故事,甚至有调皮的男生模仿其中鱼腹藏书的桥段,“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谶语。
展开剩余74%而这些独属于一代人的校园回忆,也随着这篇文章的落幕而永远变成了过去式,当家长们惋惜经典的消逝时,难免好奇:这次又是什么理由?
而关于《陈涉世家》被删除的理由,其实只有非常简单的6个字——“避免学科交叉”,简言之就是当下的教育体系对学科边的界划分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陈涉世家》虽然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素材,但其内容涉及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容易让学生在考试中混淆语文和历史的知识点,因此将其从语文课本中删除也是从学科规范和考试导向角度决定的。
而随着《陈涉世家》的落幕,新课文也随之揭晓——《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新课文的主角是“中国天眼”项目的科学家南仁东这位杰出科学家为建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坚守贵州大山22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奇迹。
这篇新课文通过当代科学家的故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生需要接触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以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典,都会形成独特的集体记忆但部分家长依旧难掩担忧:新课文固然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但《陈涉世家》这类文章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篇文章不仅是文言文学习的范例,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追求公平的精神基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平民阶层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意识,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价值,可随着这篇文章的移除,这部分文化基因的传递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才是家长们真正担忧的问题。
或许教材更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典,都会形成独特的集体记忆。今天的学生将来会怀念《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就像他们的父母怀念《陈涉世家》一样,这种代际差异也是文化传承中的必然结果。
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教育目标不应改变。
无论是今天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还是昨天的《陈涉世家》,无论是反抗精神还是科学精神,哪怕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美好品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材的更迭不是简单的替换,而是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于:辽宁省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