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大明首辅张居正生命垂危之时,万历皇帝朱翊钧深感悲伤,流露出罕见的人情味。他对张居正感慨道:“先生功大,朕无以为报,只能照顾先生的子孙。”这一番话让张居正内心安慰,深知自己无后顾之忧,终于放下了所有牵挂。
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这个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重臣,在五十八岁时撒手人寰,留下年过七十的母亲、三十余年的妻子以及六个儿子和六个孙子。万历皇帝得知张居正病逝的消息后,深感哀伤,立即下令辍朝一日,以表尊重。第二天,司礼监张诚被任命为主理张居正的丧事,万历及其皇后均为其家族送上丰厚的赏赐。
经过一切葬礼安排之后,万历颁布诏书,追赠张居正上柱国衔,赐予“文忠公”谥号,并赐给张居正的家属丰厚的祭品和礼品。“文忠公”的谥号中,“文”字象征着张居正曾担任翰林职务,“忠”字则是特赐,意在彰显他忠诚尽职的精神。根据这些厚重的葬礼和谥号,万历似乎确实怀有感恩之情。
展开剩余77%在张居正的遗体准备归葬之际,内阁官员如张四维、申时行、余有丁纷纷上疏,建议派员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归江陵。万历批准了他们的请求,派出太仆少卿于鲸及锦衣卫指挥曹应奎护送,并安排了张居正的母亲赵太夫人同车回乡。万历和张居正的关系,本应如父子般亲密,如果这样结束,也算是一段动人的君臣佳话。
然而,朝堂的风云变幻,万历的情感并不长久。他血脉里虽流淌着朱家帝王的血液,但从根本上讲,他的血脉却是小农出身。若他继承了祖宗的雄才大略,或许一切还可安稳,但遗憾的是,他不仅没有明主之才,反而继承了家族中那些暴躁、霸道、薄情和狭隘的劣性。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万历身边的“大伴”,然而由于冯保长期对万历的监管严苛,经常向李太后打小报告。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因积怨决定清除冯保,不仅抄了冯保的家,还将他逐出了南京。万历打倒冯保背后,除了个人恩怨,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因为他深知冯保与张居正的关系密切,且冯保的存在对他握紧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万历对冯保的处理也是对张居正政治影响的反击。
冯保垮台后的扬尘还未完全平息,倒张的第一枪便已经打响。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疏,列举张居正的“十四大罪”,称他贪婪滥权、树党结帮、忘恩负义等。接到奏疏后,年仅二十岁的万历展现了他的“策略”,他巧妙地表面上标榜仁义,说自己曾虚心任用张居正,宠待有加,而张居正却未尽忠,行私自用,辜负恩宠。为了避免自己和张居正的关系让他陷入困境,万历采取了暧昧的“欲擒故纵”策略。
张居正的政敌们迅速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击。仅四天后,四川道御史孙继先上疏,请求将先前因弹劾张居正而遭贬职的官员恢复职务。言官们紧随其后,形成了对张居正的围攻态势。万历对此的应对策略更加微妙,他一方面向公众宣称张居正为“奸恶小人”,另一方面又宣布将那些受害的官员恢复职务,以此来掩盖自己曾经的“过失”,最终清算张居正。
随着对张居正的攻击越来越猛烈,张居正的家族和他的亲信们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指控。陕西道御史魏允贞上疏,揭露张居正曾通过打压他人来扶持自己的党羽,暗指多名官员都是张居正的“傀儡”。同时,御史们纷纷揭发张居正的家族腐败,指责他们在科举中徇私舞弊,甚至将张居正的三个儿子卷入其中,最后三人全被革职。万历毫不犹豫,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张四维的反对下,继续进行一系列清算行动。
这场政治清算将张居正曾经的心腹和亲信一一推倒。万历最终决定彻底剥夺张居正的所有荣衔,将他的家族逐出权力中心,甚至还将张居正的遗孀和母亲加以打压。万历此举虽然展现了政治权力的强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道德污点。张居正一生所做的一切,最终被万历视为过错,彻底抹去。
不久,万历下令彻底追查张居正的家产,包括他从辽王府和其他贵族手中占据的财产。通过严格的审查,万历收回了张家所有的金银珠宝,并且派出专人去彻底查清张家所有的资产。这一行动不仅让张居正的家族财产尽数没收,也让整个张家陷入了灭顶之灾。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在无法承受这种重压时选择自杀,他在遗书中悲愤地指责当时的首辅张四维和万历的种种不义行为。张敬修临终时,愤怒的言辞令人动容。他明确指出,自己的家族并未贪污过度,张居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然而,最终这一切却未能改变他和整个张家在万历眼中的命运。张敬修的死震惊了朝堂,也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万历在清算张居正时的无情和冷酷。
这一系列事件中,张居正的家族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但张居正的后代们并未因此彻底消失。在万历皇帝的打压下,张家仍有后代继续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印记。然而,张居正的死和他家族的覆灭,却为大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发布于:天津市网眼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